![]() |
ENGLISH |
|---|
人工智能医疗产业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细分领域,其产业链包括奠定网络、算法、硬件铺设和数据获取的基础层,模拟人工智能相关特征构建路径的技术层,以及集成人工智能技术面向特定场景的应用层。2017年7月,国务院正式印发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创新应用,包括智能医疗体系、智慧医院、人工智能大规模基因组识别等领域,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,构筑中国人工智能医疗的先发优势。但当前的人工智能医疗在不同层面仍面临多种问题,产品普遍未落地,亟待政府支持引导。
学术方面:麦肯锡数据显示,2017年美国人工智能论文影响力指标H指数为373,英国为190,中国为168(排名全球第三)。
人才方面:腾讯数据显示,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约20万人,其中美国7.8万人,中国3.9万人(仅次于美国)。
投融资方面:乌镇智库数据显示,2009—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医疗企业融资总额97.4亿美元,其中美国企业共获投59.9亿美元,中国企业获投17.6亿美元(仅次于美国)。
以人工智能医疗基础层数据为例,为落实《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中国三大健康大数据公司通过注入资本和发起产业联盟,共同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、区域中心、应用发展中心建设。
中国大部分人工智能企业是在2015年后进入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,研发成果商业化落地项目较少,少数产品以二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,连心医疗产品AiContour是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批准上市的三类医疗器械。此外,大部分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处于在研阶段,产业整体商业化程度较低。
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在归纳总结大量医疗数据后对项目做出评判,丰富的医疗数据可以提高人工智能医疗产品预测准确度,促进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升级。目前,中国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在基础层存在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低、数据标准不完善、标注成本高等问题。
能够将开源算法集运用于医疗领域并持续迭代,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。是否拥有高水平人才,对算法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。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复合人才少,共性技术突破效率低,影响技术层发展。
产品落地是产业发展的起点,制度、资金、法律等方面与人工智能医疗发展方向不配套,影响了中国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的落地进程。
联合卫健委、第三方机构协作,积极打造医疗大数据示范平台。建立医疗大数据标准体系,建设结构化数据集。支持引进医疗数据专业标注服务平台,提供专业程度高、技术密集型的高质量数据标注服务。提高医疗数据基础设施覆盖面,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建设统一标准的医疗大数据基础设施,政府对此予以补贴。同时,以审慎监管、保护创新为原则,推动建立数据开放共享规范,对大数据的保存、备份、迁移进行规范管理,按保密程度分级分类管理,以审批申请制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和共享数据,切实保障数据安全。
强化区域合作,加快打造一批特色突出、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医疗产业集群。推动各地区差异化发展,支持打造人工智能医疗示范应用试点,建设具有中国特色、可复制推广的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园区,并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产业;支持企业、科研院所布局共性技术平台,提供专业研发服务,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医疗企业所需的共性技术。
设立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与应用专项基金,通过直接资助、股权投资、贷款贴息、风险补偿等多元化扶持手段,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医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地,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;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,引领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及社会资本的投资布局。
面向前沿技术发展需要,设置人工智能医疗复合专业,培养计算机科学、医学、药学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。设立人工智能医疗人才专项引进计划,推行“一人一策”“一团一策”引进方案,重点引进全球知名的高层次人工智能医疗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,畅通流动机制,完善配套支持,健全适合人才发展的生态体系。
开展人工智能医疗专项审评审批试点,成立审批团队,对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进行考核评价,简化符合临床需求、高质量水平、低风险的产品审批流程,以备案制的形式,“先使用、后审批”。健全人工智能医疗产品上市后补充申请体系,以备案的形式处理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迭代升级的补充申请,简化流程,为人工智能医疗的推广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。
加快制订相关法律法规,对人工智能医疗产品提出预防性、包容性、可逆性和问责制的要求。设立责任认定监管机构,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来保障责任认定的公正公平,界定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的开发者、生产者和使用者责任。完善产品使用保险体系,引入商业保险对冲人工智能医疗产品造成的损失。
请进入微信公众号
IFPE食机展
阅读更精彩!